单元测试示范卷

全国100所明校单元测试范卷

全国100所明校单元测试范卷,我们目前收集并整理关于全国100所明校单元测试范卷得系列试题及其答案,更多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试题及答案,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考不凡

全国100所明校单元测试范卷

1、卷临天下高三2023届全国100所名校

2、金太阳2023届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

3、2023全国100所名校数学统计案例答案

【题目】 劳动文化,是一种伸张劳动的价值和地位、劳动者的尊严和权利的文化,是一种弘扬劳动者的经济政治主体、精神文化主体和社会历史主体地位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一句话,劳动文化是一种属于劳动者(劳有)、依靠劳动者(劳治)、为了劳动者(劳享)的文化。

劳动文化并不是要垄断全部文化,而是要在整个社会文化结构中占有正当、合理的位置。但是,如果全社会不出现一种广泛而深刻的劳动文化氛围,那么,不论是劳动文化的观念、思想和理论,还是劳动法律和政策,都难以变成现实。这就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作广泛而深刻的劳动文化传播和渗透。这种传播和渗透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和文化普及,二是把劳动文化贯穿于每个人从小到大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之中。如此一来,劳动教育(以下简称“劳育”)这个概念自然而然就浮出水面了。

当前把劳育列入教育内容,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在我国历史上并非首次。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在“劳工神圣”文化大潮中,蔡元培首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但这一方针在民国时期并未得到实施。1957年毛泽东强调德智体三方面得到发展的教育方针,1958年补充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66年毛泽东强调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学工、学农、学军,高度重视劳育和政治教育。1995年通过并实施的《教育法》恢复了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提法。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增加美育,提倡德智体美四育并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劳育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的劳育,可以多多吸收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劳育经验,回归劳动作为人类社会的经济基础以及人作为劳动者、自食其力者、自然改造者和社会合作者的本真面目和本来地位。

劳育的核心是确立劳动历史观和劳动价值观。所谓劳动历史观,就是确认劳动(包括智力劳动)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基础和主要推动力。这并不是说,劳动是历史发展的唯一推动力,而是说劳动相对于权力、资本等而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处于一种优先地位,其他因素的缺乏只会关系到人类历史发展的速度,而一旦停止劳动,整个人类文明很快就会土崩瓦解。自然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劳动的价值高于权力、资本等的价值,后者都是从劳动中派生出来的。从劳动观念(劳动历史观和劳动价值观)这一原点出发,产生和延展出由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意志、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和劳动思维等内容构成的劳育的完整体系。

劳育以提高学生改造自然能力为基本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合作意识的培养、知识的增进和智力的提高、运动能力的提高和体力的增强以及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的提高。有专家因此把劳育包容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的过程,精辟地概括为“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

(摘编自王江松《劳动文化的复兴和劳动教育的回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劳动文化是一种属于劳动者、依靠劳动者、为了劳动者的文化,它要垄断全部文化。

B.当前教育加入劳动教育是对五育并举的肯定,是对历史发展中的劳育思想的回归。

C.劳动是人类社会的经济基础,劳育是让人作为劳动者回归其本真面目和本来地位。

D.劳动的缺乏关系到人类历史发展的速度,劳动不仅创造了人,也创造了人类文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论证劳动教育对受教育者的作用时先详细解说了劳动文化的具体内涵。

B.文章以时间为主线,介绍了中国劳育的发展历程以及每一个时期劳育的重点。

C.文章在论证劳动历史观时,使用对比论证的手法讨论了它的本质特征。

D.文章在论证劳育的基本任务时,强调其重要性高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权力、资本等从劳动中派生而出,其价值低于劳动的价值,说明劳动比权力、资本等重要。

B.每个时代都有着这个时代特别的劳动教育内容,当前的劳育要能够体现时代性。

C.如果把劳育融入教育体系,就要准确掌握劳育与其他四育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D.包括体力和智力在内的劳动是人类获得财富的重要手段,劳动是财富之父。

试题答案

【答案】

1C

2D

3A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它要垄断全部文化”错误,原文是“劳动文化并不是要垄断全部文化,而是要在整个社会文化结构中占有正当、合理的位置”。

B项,“是对历史发展中的劳育思想的回归”错误,从第三段和第四段可以看出,劳育在不同时期的内涵不同,当前的劳育与之前的有区别,不是“回归”。

D项,“劳动的缺乏关系到人类历史发展的速度”错误,原文是“其他因素的缺乏只会关系到人类历史发展的速度”。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强调其重要性高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分析有误,文章最后一段只是阐述了劳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说明劳动比权力、资本等重要”无中生有。

故选A。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全国100所明校单元测试范卷

表现: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人资本雄厚;商人群体发展(商帮出现);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较快;商业资本转向生产领域。(8分,任答四点即可) (2)特点:出现手工工场,使用雇佣劳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行业内部分工细密。(4分) (3)影响:儒家思想活跃;提出“工商皆本”思想;明清小说和戏曲取得重要成就。(6分) 【解析】(1)变化:根据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引入中国,不仅提高了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还使农业经营发生了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粮食产量增长、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等角度进行概括。表现:根据材料一“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徽商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进行大宗的商品长途贩卖。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人资本雄厚、商人群体发展(商帮出现)、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较快、商业资本转向生产领域等角度进行概括。 (2)特点:根据材料二“清代,仅江宁丝织业中的缎业一行中,一手工工场就有织机五六百架,即以每架织机用工二人计,一家手工工场雇佣机工也达千人以上”可知,出现手工工场,使用雇佣劳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根据材料二“每一瓷器的生产要顺次经过二十多个加工阶段,并且在这每一个加工阶段中,还有更细致的分工”可知,行业内部分工细密。 (3)影响:根据材料一“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徽州的士人十之七八 ‘以儒而贾'甚至‘左儒而右贾', 习以为常”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活跃、提出“工商皆本”思想、明清小说和戏曲取得重要成就等角度进行分析概括。 17.论题:明代社会的变革是中国步人近代社会的前夜。(2分) 论述:随着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有所发展;(4分)新航路开辟后,中国与外界的贸易往来有所增加,白银大量流入到中国,加速了货币白银化的进程;(4分)西学东渐,国人视野逐步开阔,有利于中国科技的发展;(4分)王守仁的思想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思想解放。(2分)这些都是中国进入到近代社会的前奏。 【解析】据材料“卷入全球化贸易的浪潮”“江南市镇:多层次商品市场的繁荣”,可知晚明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大量白银不断流入中国,实现了货币白银化,市镇经济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都在说明晚明时期的中国商品经济高度繁荣,逐渐呈现出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趋势,此外,晚明时期的“思想解放的潮流”“西学东渐与放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也从思想上说明伴随着西方科技、思想的传播,为中国传统文化重新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中国的世界视野逐渐开阔。

靠上海自身的力量解决失业问题;把解决失业问题与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相结合。(6分,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1)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一“1956年1月,中央政治局在《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确立‘勤俭办社'的基本原则”可得号召节约办社;据材料一“我们却把企业办得很铺张,把许多钱花在不必要的地方,群众一定会不满意我们的”可得节约办厂;据材料一“1957年,全国第一次职工家属代表会议也确定了全国职工家属勤俭持家的基本任务”可得节约持家等。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1956年”可以判断国家正在进行有计划的工业建设,这种提法正是适应了当时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通过提倡节约,扭转了社会风气,改变了生活方式:联系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这种节约也可以减少浪费,缓解国际封锁;据材料一“对于防止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腐化变质,保证实现我国由富起来到强起来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可知,这对于今天建设节约型社会也有一定的作用。 (2)据材料二“上海失业人口降至3万余人”可知,保障了失业人员的生存和发展权;结合所学可知,工人投入生产有利于增加生产;结合时间为建国初期,可知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据材料二“政府严格控制资本家解雇工人”可知,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据材料二可知政府运用政治手段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治理失业问题,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 性的典型体现,增进了人民对新生人民政权和社会制度的认同;结合所学可知,上海作为一个重要城市,在经济管理上的各类举措都成为了其他城市的模范和标杆,为其他城市治理失业问题提供了借鉴。 (3)据材料三“将40岁以上的女性和50岁以上的男性列为重点帮扶的再就业群体”可知,重点帮扶特殊群体;据材料三“中标者在政府扶持和市场中介监督下实施”可知,政府主导与市场力量积极参与相结合;据材料三“都必须经过社会公开招标”可知,主要按市场规律办事;据材料三“上海创造了职业培训100万人、再就业近百万人的奇迹”可知,主要依靠上海自身的力量解决失业问题;据材料三“大量简单劳动岗位消失”可知,原有失业人群主要是低级产业的人群,再就业经过“免费指导、培训和税费减免”,这部分人实现了就业行业的升级,因而可知上海解决失业问题是把解决失业问题与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相结合。

本文由 全国100所名校示范卷答案网 作者:admin1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热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