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测试示范卷

卷行天下2023届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第三套

卷行天下2023届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第三套,我们目前收集并整理关于卷行天下2023届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第三套得系列试题及其答案,更多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试题及答案,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考不凡

卷行天下2023届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第三套

1、卷临天下2023届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电子版

2、2023届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第二套必修第一册

3、2023届全国100所名校英语必修一答案

【题目】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岁暮时节,在远离家乡的偏远的夔州,霜雪彻夜飘飞,寒气逼人。

B.颔联:拂晓时分,听到军中悲壮的鼓角声,看到峡江中星河的倒影随波摇动。

C.颈联:征战的消息引起千家恸哭,渔人、樵夫们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

D.尾联:历史上的风云人物都终归于黄土,我的寂寞苦闷又算得了什么呢?

2杜诗用字凝练,请赏析首联中的“催”字。

3这首诗非为一时一事所作,而是诗人饱经沧桑之后,把多种悲慨集于笔端。结合诗句,简要概括诗人有哪些悲慨?

试题答案

【答案】

1A

2①“催”是“催促”的意思,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夜长昼短。②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相催,逼真的写出了诗人衰年岁暮,久客不归的情形。

3①对国家战事不断和民生艰难的忧虑。②时光飞逝、人生短促。③客居天涯的凄寒。④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⑤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无奈。

【解析】

1

本题考查综合理解分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掌握关键信息,最后通过排除法,选出正确选项。

A项,“霜雪彻夜飘飞”说法错误。首联中“霜雪霁寒宵”的意思是:漫天的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住了,雪光明朗如昼,而不是“霜雪彻夜飘飞”。

故选A

2

本题考查古代诗歌炼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一般来说有三个步骤:(1)解释词语(本义+语境意)+翻译词语所在的句子(详细翻译,适当的联想和想象)(2)手法(主要答手法及其作用,一般一到两种)(3)这个字或者词语,更好的抒发了……的情感(关联诗歌中心)。

本题中,“催”的本意就是“催促”;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看,“催”字使用了拟人手法。岁暮,指冬季,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韶光易逝人生短暂之感,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一个“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序逼人。

3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关注诗歌中的“情语”,这些关键词语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的感情倾向;二要关注诗歌中的“景语”,景物的特征和意境特点与情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三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分析诗歌情感要结合全诗,逐联分析,才不会遗漏要点。

本题中,从首句“岁暮阴阳催短景”来看,这一句写出了一年将尽,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序逼人,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悲慨。“天涯霜雪霁寒宵”一句,写出了在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此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宵”,这里指黎明前, 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铺垫,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客居天涯、自伤飘泊的凄凉之情。颔联的上句写出了在晴朗的夜空,鼓角声分外响亮,值五更欲曙之时,愁人不寐,那声音更显得悲壮感人,借听觉写出了兵患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铿锵。下句写出了雨后玉宇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音调转柔。一份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萦绕诗人的心头。颈联的上句写出了一闻战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彻四野的凄惨场面。下句写杜甫客寓此间,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夷歌”之声。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备感悲伤。这两联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战事不断和民生艰难的忧虑。“卧龙跃马终黄土”写出了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东南的白帝庙,从而引出无限感慨:卧龙先生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化为历史的尘埃,今日你争我战的各路人马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这抒发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末句“人事音书漫寂寥”的意思是,像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是贤是愚,都同归于尽了。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有死亡,作者眼前这点寂寥孤独,根本算不了什么。表达了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无奈。

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确定诗歌类型。通过读题目、作者和诗歌的题材,看出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明确这诗词写的是什么,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2.抓关键句,体味情感。从律诗的一般规律来看,艺术中心在中间两联,思想中心在首尾两联。(注重绝句的三四句,律诗的首尾联)3.抓意象和重点词语,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深悟情感。4.品艺术特色和抒情方式。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运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表达出来的。

卷行天下2023届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第三套

8.D【解析】作者通过分析疾病与战争作为灾变,与人类历史发展的关系,指出人类在本质上有一部共同的历史,反映了他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怀,D项正确:材料强调并非疾病和战争的影响,而是其与人类的关系,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揭示人类文明的互融性,B项错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张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

17.示例: 选词:通判、转运使、禁军。(3分) 论题: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加强。(4分)论述:宋初,为了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和控制,创设“通判”一职。通判由皇帝直接委派,兼行政与监察于一身,起到了与知州彼此制约的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削夺节度使的权力,北宋于各路设转运使。转运使除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举贤荐能等职责,削弱了地方的实力。禁军为北宋的正规军,从各地招募,或从厢军、乡兵中选拔,由中央政府直接掌握。禁军每发一兵,均须枢密院颁发兵符,使将不得专其兵,实现了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10分)总之,这些措施加强了宋王朝的中央集权,对解决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客观上有利于当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3分) 【解析】据设问可知,答题格式为选词一论题一论述一总结型;选择关联密切的词语时,要考虑能否紧密关联以及是否有充分的史实证明论题,如选词为:通判、转运使、禁军;可总结的论题为: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加强;论述时要做到史论结合;最后是总结,注意不可照抄论题,要对论述进行高度概括,回扣论题。

本文由 全国100所名校示范卷答案网 作者:admin1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热评文章